近日,全球多地迎来高温天气。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预测,2023-2027年间,全球平均气温至少有一年有66%的概率会相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1.5℃。
中国的行动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最近,全球多地都经历了高温天气。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预测,2023-2027年之间,至少有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有66%的可能性会相比工业革命前升高1.5℃。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可借鉴性。在这种背景下,“脱钩断链”的倒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诸多发展挑战叠加的时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协作,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发展问题上。
中外专家表示,在中国提出的倡导下,如共建“一带一路”和其他全球发展倡议,中国不断通过行动来引领国际社会形成共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迈出积极步伐。
过去十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自2012年至2022年间,尽管我国每年经济增长达到了6.2%,但通过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我国成功将能耗强度下降了26.4%。这相当于少使用了约14.1亿吨标准煤,减少了近3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表示,提升工业绿色化水平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双碳”目标,都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表示,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工作“四个面向”的定位要求,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科技供给,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气候履约和产业竞争等角度,阐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在双碳目标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多种碳减排途径。他认为,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在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未来科技创新的价值将大大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介绍了大气霾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要在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上加强投资,加强大气环境领域的健康研究模块,引导以健康效益为目标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实施细致的PM2.5和O3协同控制策略,为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支持。
各地纷纷将新能源建设发展纳入规划中,例如:
河北省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并积极发展
风电、光电、氢能,计划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
浙江省计划“推进百个千亿元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新增风光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以上,同时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则提出“加速沙漠、戈壁地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推动源网荷储、风光储协同应用示范,发展风光氢储产业集群,计划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至40%。
面对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各地区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储能、绿色氢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工程技术示范,加大绿色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东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重大专项,展开了千万吨级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集群全产业链示范项目的前瞻性研究。天津、广东、陕西、新疆等地也开始建设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
我国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实现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改变碳基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提出要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以及各地区分阶段有序的碳达峰行动等。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有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面临挑战。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已经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碳中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和实施方法,不断完善地方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因此,碳中和的目标也将直接影响当前能源投资,早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未来五到十年的能源投资需要探索超前2035年标准并与2050年目标相对接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