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存储、检索、传播和利用的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服务;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服务;提供协作和交流的信息共享服务;提供知识创新和管理的信息增值服务等。
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9881.43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1.16%。其中,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整体收入达到了600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溢出效应更大。
从数字图书馆的类型来看,目前主要有公共数字图书馆、高校数字图书馆、专业数字图书馆等。其中,公共数字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是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数字图书馆是面向高等教育和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是支撑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专业数字图书馆是面向特定领域或行业提供专业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是促进专业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
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以省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了3303个,比2019年底增加了114个;各省市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超过了1.9万TB,比2016年底增加了近8000TB。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也在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6月15日,全国高等院校共有3000所,其中江苏省拥有最多的高校数量,达到170所。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并利用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设备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
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都对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同时,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 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用户不仅需要获取各种类型、格式、语言、载体的信息资源,还需要获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用户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资源,而希望能够主动地参与信息资源的创造、分享和评价。
-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数字图书馆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在信息资源组织、存储、检索、传播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功能,提高信息资源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云端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分析,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资源与物理空间的连接,提高信息资源的交互性和体验性。
- 合作协同空间广。随着数字图书馆行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未来各类数字图书馆之间将有更多的合作协同机会和需求,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互补、竞争合作、共赢发展。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范围。
尽管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数字图书馆行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这导致了一些问题如:版权保护不力;数据安全风险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责任界定不清等。
- 人才培养不足。目前中国缺乏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
- 合作协同不充分。目前中国各类数字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协同机制。这导致了一些问题如:资源共享不充分;服务重复低效;竞争合作失衡等。
面对问题与挑战,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政策环境有利。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将出台更多有利于数字图书馆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力度。
用户需求旺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壮大,未来用户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多元化,并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
技术创新潜力大。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未来数字图书馆行业将有更多的技术创新空间和可能性,提升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率,服务创新机会多。随着数字图书馆与其他行业或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数字图书馆行业将有更多的服务创新机会和需求,开拓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群体。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合作协同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