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金普华设计院!    我们专注:可研报告;规划设计;商业计划书;

400-808-5396

德宏州“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德宏州“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03

1691030021862.jpg

项目军事需求分析

1.军民融合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在频谱管理总体上形成了军队以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信息通信局、地方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为主管部门的军地分管的组织体系,并通过军地联席会议方式协调军民用频需求。军地双方均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无线电监测和管理基础设施,但二者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形成数据的高效应用。因此应重点加强二者之间数据的融合及互联互通,形成数据的有效流动,充分发挥现有装备资源的作用,为实现电磁空间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2.边境无线电安全需求分析

无线电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安全的关键领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无线电开展电磁空间争夺,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给国家安全稳定带来严峻挑战。由于无线电波的开放性和易干扰性,各类无线电台站很容易成为恶意攻击或干扰的目标,成为进行破坏活动或经济犯罪的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无线电波进行宣传,犯罪分子利用无线电进行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日益增长。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监测网络基础上,联通并增强军地双方网络,增强监测和信息分析能力,快速高效的定位并消除无线电恶意攻击或干扰行为,更好的保障我军装备用频和信息安全,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免受侵犯。

3.军事技术需求分析

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极大的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网络设备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加速发展,进而推动无线电技术向更加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综合化等方向发展,种类繁多的无线终端、移动计算/感知等设备和产品将极大丰富,对电磁频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军事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也在快速提高,信息化成为现代武器装备的标准配置。军地信息化发展需求使得无线电频谱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无线电频谱的需求预测、规划、频谱管理、电磁兼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尽早开展相关研究并加快建设相应的系统,以便于支撑上述各项无线电事业的发展需求。

4.军事/国防需求分析

随着技术的快速演进,军事和武器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迫切需要军民用频的高效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协作,切实提高军事作战、备战能力的同时,也兼顾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在全社会用频需求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同时满足和协调军地用频需求,成为军地之间电磁频谱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此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设相应的军民融合电磁频谱管理系统,以适应新形势下高速增长的军民用频需求。

项目建设目标

1.建设无线电监测管控系统,符合国家一体化平台建设要求

本次项目依据《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年)》和《2019省级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2019年提升全国无线电监测能力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201907》实施无线电监测管控系统。

本项目建设完毕后,于现有的德宏州边境无线电智能监管系统无缝融合,实现原子化服务封装和验证,完全满足国家一体化平台建设要求。

2.强化顶层架构设计,体系化建设军地联合频管系统(军队频谱的要求)

军队电磁频谱管理对电磁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使用所实施的规划与控制活动,包括平时管理和战时管理。

主要内容有:制定电磁频谱管理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划分、规划军用频谱资源;审定用频台站(阵地)电磁频谱参数;对频率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协调、处理;研究频谱有效利用技术;必要时实施与军事行动有关的无线电管制等。主要特点是:业务种类多,管理范围宽;设备位置不定,管理动态性强;战场设备密集,管理任务繁重;电子斗争激烈,管理难度很大。

遵循军民现有资源共享融合、在建资源共建共用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电磁频谱管理军民融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遵循军队联合作战频谱管理系统体系,构建融合军地频管力量资源、支撑联合作战频管保障需求、面向军地电磁环境信息服务的军地联合频谱管理系统。

3.开展感知网系军地互联,实现军地系统一体化感知

目前,军地双方均建设了数量可观的无线电监测站点,并形成了自身感知网系。但二者的建设重点不同,覆盖区域虽有重叠,但也相互补充。因此,军地感知网系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感知网系,通过少量投资即可大幅提升军地的无线电频谱感知能力。采用统一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实现军地频谱感知力量的统管统控、信息共享。

4.建立军地频管边境管控平台,满足军地电磁环境信息服务需求

通过军地频管边境管控平台建设,实现频管部队与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信息系统的铰链,能够对军地频谱监测装备进行统一组网管理、监测控制,实现区域电磁情况全面掌握、电磁环境实时监视、电磁干扰即时查处,通过对军地频谱感知数据的接入汇集,结合电磁频谱感知数据融合模型、电磁态势分析预测模型、电波传播模型等,全面形成军地联合多源电磁感知信息融合处理能力,提供全时发布、按需保障、安全共享的频谱感知信息服务,健全完善军地联管联控指挥手段,实现全域覆盖、按需定制的电磁态势共享服务能力。

5.集成先进频管技术,提升频谱管控与决策支持能力

结合南部战区信息系统建设频管发展成果及地方无线电管理新型技术,构建本项目军民融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军地频管力量统一指挥、实时会商、即时信息交互,能够为战区联合作战提供用频规划、冲突分析消解能力,结合实时电磁环境信息、装备分布情况、电波环境信息,提供武器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效能分析,有效掌握我方、邻国电磁信号分布情况,及时发现掌握违规用频,为保障我方军民装备用频、开展国际频谱资源协调提供信息支撑。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德宏州无线电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频率、

管台站、管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政机关、服务国防建设, 突出重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开展德宏州“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项目,将推动我省边海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必将推动我国边海地区军民融合无线电监管事业取得新的突破。本项目包括“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建设、三个原有二类监测站升级改造、传感器节点建设和管控车建设,具体如下:

1.“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一体化平台建设要求,本系统主要以无线电监测管控系统、环控设备搭建为主,系统利用大数据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可以解决因异构厂家设备联网而出现的全局设备信息管理困难、设备使用冲突、设备状态难以保持一致性等问题,搭建对全网监测设备信息、监测任务调度、监控等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模块。

无线电监测管控系统是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的核心模块,平台将采用开放、可靠的技术架构,支持整合现有无线电监测设备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无线电监测网的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 年)》和《无线电管理“十三五”技术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中给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的方向,明确提出了精细化、智能化、信息一体化监测的概念, 以实现频谱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有效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建设“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是大势所趋。该项目是云南省边海地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专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边海地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工程专项规划》相关要求。

德宏州工信科技局已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制度,项目招标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进行,项目建设严格按照《云南省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实行工程进度实时跟踪,确保项目按期按质按量完工,同时由州工信科技局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

2.技术可行性

以传感器节点为代表的监测技术设施小型化技术已经日趋完善, 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智能监管已经成为可能,技术可行。

3.经济可行性

德宏州“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项目项目投资预算为 987万元。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无线电频率占用费。

4.组织协调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德宏州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在云南省工信科技局的领导下, 由德宏州工信科技局组织实施。德宏州工信科技局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整体素质高、有过硬专业技能的无线电专业人才队伍。

项目建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项目可行。

总体目标

德宏州“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是国家和云南省无线电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宏州无线电监测网前期建设的延续,是云南省边海地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专项工程的核心内容。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适应边境无线电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整合现有无线电监测网建设内容,建设以传感器节点为支撑、信息化运用高度整合的,集带状化、智能化、移动化为一体的“军民融合数字边境无线电安全管控系统”,与现有“德宏州边境无线电智能监管系统”无缝融合,形成的德宏州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可实现对省级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和国家级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的无缝接入。

同时形成覆盖面相对较广、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比较齐全、安全可靠高效的技术监管体系,为边境地区无线电监管提供科学、高效、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满足边境电磁环境测试及智能化监管需求,提升德宏州边境无线电监管水平,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