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金普华设计院!    我们专注:可研报告;规划设计;商业计划书;

400-808-5396

鄢陵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鄢陵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08

项目的必要性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养老方式缺乏专业医疗康复指导和相应的支撑系统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且多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的慢性病,对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将持续增长,医疗和护理负担日益突出,从而对社会服务模式和体系提出新要求。因此,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合作,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

1691487912868.jpg

图表2-1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一系列问题

1691376328872.jpg

1、家庭养老模式。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l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二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平均寿命延长,推动赡养时间逐步延长和赡养数量增多,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现代化生产节奏的加快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使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现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甚至达到70%—80%。

2、社会公益性养老模式。公益性养老也称“福利养老”,目标群体基本为生活自理能力弱、消费层次低的老年人。公益性养老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竞争、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与机构经营好坏关联性小、管理上人浮于事等低效率现象成为该类养老机构的通病。此外,公益性养老机构目标客群范围狭小,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不强。

3、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依托,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但社区养老也面临挑战。首先,社区养老主要还是依托政府的支持,社区可用于支配的老年服务经费少,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十分有限。其次,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必然导致管理的单一性,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负责社区养老事务性管理等日常工作,导致管理机制陈旧、服务质量堪忧,长期发展难以维系。另外,鼓励机制不完善、投资渠道不畅通也是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发展缓慢的原因。

4、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加大对养老产业从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却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养老产业人员需求量大、人才紧缺;第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经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多,难以形成行业的主体文化和主流品质,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第三,人才制度不健全,导致流动性大、离职率高。养老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大、收入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晋升和职业发展渠道等现状,客观上降低了养老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心;第四,缺乏规范自营主体的管理。社会上缺乏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资质认证、服务派遣、统一管理的全方位管理和运营机构,大多养老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在人员的选择上参差不齐,对人员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不专业,造成养老行业不时传出从业人员的负面信息,影响专业市场的积极发展。

目前河南省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多偏重生活照料为主,对医疗护理存在严重不足。有调查报告称,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l7%,而有关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5倍,缺乏医疗支持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存在的“硬伤”,而养老机构内看病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的问题则使更多老人对选择养老机构心存顾虑。一方面是很多老人担心医疗问题而不选择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很多大型综合医院的“压床”现象严重,有些老人长期住院养病而不是诊治,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慢性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照顾任务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空巢老人仅由社区工作团队提供基本生活照顾,而没有护理人员提供居家用药指导、健康膳食及康复指导。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照顾者家庭带来较大负担。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居所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负担。

传统的养老方式缺乏专业医疗康复指导和相应的支撑系统,不方便就医;而目前大多数大型医院尚未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也没有与地方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方便养老。在未富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鄢陵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通过“文化+智慧科技+医疗+养老”的模式,构建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依托高职院校资源,开展养老护理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工作。另一方面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促进养老从业人员的技能持续提升,以及职业资格的标准化认证。),探索创新型养老产业服务输出模式。将解决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一系列问题。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鄢陵县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感

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O.L.Engel提出生活-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心理健康越来越收到医学界的重视,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及,城乡完全是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如何避免养老院成为孤岛’营造良好的生活范围,是改善入住老人生活状态的重要环节。

曾经中国传统的几代人同处一个屋檐下的大家庭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子女与父母分离,年迈的老人独居,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也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农村的年轻人要到城里务工,小城市的青年以到大城市站稳脚跟为成功,而北上广的父母,又会把帮助孩子能到国外读书,甚至移民看成是自己的目标,一种新的价值观诞生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离和远走,就意味着成功,大部分的老人奋斗一生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孤独的“空巢老人”。

现在空巢老年人的孤独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社会问题。在广袤的农村,“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几乎是农村老人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生活就像围绕他们的大山一样,永远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同样是无穷无尽,很多老人忍受不了孤独,心情变得抑郁,最后以自杀的极端方式解决了自己的生命,变相的得到救赎。而在繁华的都市,孤独老人的数量并不比农村人数少,城里人口流动很大,出门进门大多是陌生的面孔,子女有工作,没退休,不可能总在身边,没有陪伴,没有照顾,甚至连个说话的朋友都很难,即使他们徘徊在公园,行走于河边,也徘徊不掉寂寞,走不掉孤独。人到老年,害怕的不是死,而是老。他们害怕老的吃穿住行都要麻烦别人,害怕老的成为人们口中的“糟老头”“糟老太太”,以及他们特别的眼光和言不由衷的善意。对于年迈的孤独,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终谁也逃不掉。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仅难得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即使和他们呆在一起感觉也很尴尬,明明都还很爱彼此,但却找不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好久没见居然没有聊的话题?于是你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只留下老人一个人看着时光一点点溜走,多少话到了最嘴边又咽下。俗话说老年人有七怕——怕死、怕病、怕孤独、怕被骗、怕花钱、怕失眠、怕无用。

鄢陵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在医疗、养老的基础上开设了健身娱乐中心,室内室外运动娱乐场、医疗保健室、健康评估室、心理咨询室、棋牌室、餐厅……日间照料中心有着完善的服务设施,从健康服务到餐饮休闲,老人们所需的服务一应俱全。和传统的敬老院养老方式不同的是,老人们白天在照料中心生活社交,晚上便回到康养中心享受静怡的生活。全新的养老模式不但解決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也避免了独自在外养老的种种不便。所建休闲设施可以有效的拓展老年人的活动范畴、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度假酒店的开设为家属周末探访提供了便利条件,与家人团聚是老人心灵慰藉的最好途径。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通过多种方式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美好,极大的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项目有利于鄢陵县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许昌市各级各类的养老机构主要以政府办福利院和乡村敬老院为主,由于医疗诊治、专业护理、康复管理等方面配套不足、大多只能收住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项目倡导的“普惠+医+养”模式的引入,可以从市场根本上引导、激励养老机构的改革和完善,扩充养老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带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自身的改造。同时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让老人的衣食住行全过程管理,并上传至APP可供孩子调阅。未来项目将成为河南省文化+智慧医疗养老的桥头堡:

图表2-2项目大数据智能系统诠释图

1691376358952.jpg

项目建设将促进鄢陵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鄢陵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运营后,随着直接与间接为项目服务的人员的增加,能提高当地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并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老年人老年生活。

项目市场与运营模式

医疗+养老模式前景分析

医养产业是健康、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融合,涉及到老龄服务和老龄产品两大范畴,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如医养地产、医养用品、医养居游、医疗康复及护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等等。医养产业的实质,是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关口前移,把需求的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达到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的目标,市场弹性大,前景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医养产业会构成整个老龄产业的主体,也将是老龄经济的主体。医养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是因为老年是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各项生理机能都在不断老化,老年人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承受着失能和各种疾病的风险,故而整个老年群体的刚性消费需求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这一核心进行的。而且健康养老不仅是老年人个体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

其次,因为我国“重医不重康”、“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不足30%的人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理念。慢性疾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而老年人正是慢性病的患病主体,尽管我国老年人在60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19年,但健康情况令人担忧,老年人发病率是非老年群体的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慢病占慢病总数的71.4%,有42%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疾病,仅慢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就为青壮年的3倍,占医疗总费用的30%-35%。以老年痴呆为例,老年痴呆发病率在我国持续上升,我国已经有600万患病老年人,而且每年还有30万新发病例,老年痴呆不仅需要高额的医疗费,还需要高额的照护成本,平均每个治病成本高达112万元。而这些在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晚年生活幸福度,阻碍积极老龄化以外,还将耗费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使老龄化成为社会的负担。

现有医养结合发展较为滞后,存在着一些亟待加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政策保障不足。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医疗、养老和医保政策受财力限制,

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保障不够,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做到、养老机构难以免费做到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上门护理服务。

医养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未能有效衔接,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护理床位比例偏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

服务能力欠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但目前,很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不紧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件配置不足,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这导致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匮乏,流动性大,机构可持续发展程度低。

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主的医养产业,有望改变现在“重医不重康”的现状,在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把疾病耗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压力降到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压力。

因此,医养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和老龄产业的支柱。

虽然医养产业的前景广阔,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医养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市场发展缓慢、政策碎片化、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促进医养产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路:

第一,市场化是发展医养产业的必由之路。发展医养产业要紧紧抓住老年人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真正激发市场活力,解决目前医养产业发展迟滞、产业规模不足的问题。

第二,政府必须主导医养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制定规划、规范市场等方面引导作用,破除发展医养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整个医养产业提供发展的方向。要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各方资源,加强专业化的医养人才队伍建设,比如护理人才、全科医生、营养师、音乐治疗师;引导企业投身医养产业,特别鼓励技术创新,对创新行为给予特别的资金投入和补贴,比如建立专项扶持基金;落实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拓宽金融、保险和其他资源投入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运营难”等突出问题,并探索建立医养产业的产业标准和规范。

第三,鼓励企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适老医养服务和产品。目前,医养产业在我国还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蓝海。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经营主体开发适老医养产品的热情,围绕老年人健康养生、医疗护理、体育健身、心理健康、休闲文化、居住旅游等各类“大健康”问题,从产品技术、服务形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第四,引导老年人树立康养消费观。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有效需求不足,无法成为我国消费主流人群。除了显见的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偏低、老年人收入普遍不高等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消费观念。很多老年人经历过艰苦的革命岁月,养成了注重积累的节俭消费观,经常出现小病不治,大病拖延的问题。因而,要引导和培育老年人及其儿女“为健康买单”的消费理念,在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生存层面的消费需求,还要注重为晚年生活的品质买单,更多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这种发展性和价值性的消费需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