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广东传统戏曲文化资源
广东堪称我国传统戏剧大省。不仅地方戏剧种类众多、剧种历史悠久,而且迄今依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传统演剧生态;作为各地粤民最重要的娱乐手段与生活方式,地方戏剧对广东民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广东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除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各自拥有的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外,广东还有许多珍稀剧种,如海陆丰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紫金的花朝戏、潮州的铁枝木偶戏、高州的杖头木偶戏、五华的提线木偶戏,这些地方戏剧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正字戏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大戏剧种,也是宋元南戏在广东之遗存,上世纪70年代在潮州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年)《刘希必金钗记》抄本,经专家研究考证就是最早的正字戏演出本,海陆丰正字戏就是明代正字戏的遗存。又如比大戏更为古老的陆丰皮影戏,是国内三大影系之潮州影在大陆的唯一遗存,影身制作全国独一无二,不仅是皮影戏表演的道具,更是一片片光彩夺目的工艺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作为粤港澳共有的地方剧种,粤剧还于2009年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广东还有采茶戏、花鼓戏、雷剧、客家山歌剧、粤西白戏、贵儿戏等剧种,
其中雷剧、山歌剧的主要声腔音乐雷州歌、客家山歌也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各地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滋生并养育了一方戏剧,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与发展,各剧种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传统社会,地方戏剧不仅是各地粤民最重要的娱乐手段,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影响着老百姓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戏剧虽然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广东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并且基本上退出城市剧院的商业演出,但在珠三角城乡的茶楼酒肆、广场会馆,在粤东、粤西乡社的寺庙祠堂、田间地头,地方戏剧依然是民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民俗演戏依然是村民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潮汕、海陆丰、茂名、湛江等地农村以赛会酬神演戏为主要形式的民俗演戏每年总演出量达到6万多场(台),拥有各类戏剧团体逾600家,只有不到30家为国有剧团,其余全部为民营职业和半职业剧团。其中潮汕三市(潮州、汕头、揭阳)年演出约2万场,有潮剧团近200家;海陆丰年演出约1.5万场,有白字戏等剧团逾150家;湛江、茂名年演出逾2万场,有粤剧团、雷剧团逾250家。以湛江市为例,该市有150多个剧团,其中国有剧团7个(地市级2个,县级5个,粤剧4个,雷剧3个),剧团基本上以农村演出为主,近年平均年演出逾170场,县级剧团基本在200
场以上,吴川市粤剧团一年演出高达252场。粤东粤西地区繁荣的民俗演戏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吸引了国内外戏剧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另外,仅珠三角民间的粤剧私伙局就有上千家,其中佛山市有400多家,参加者逾10万人,东莞市有300多家,深圳近百家。深圳不少营业性的私伙局已形成一种文化产业,罗湖就是最大最具影响的粤剧粤曲营业性私伙局基地,一年接待港深发烧友逾15万人次,形成了粤剧培训、戏服制作、粤剧粤曲演唱、比赛及配套餐饮购物服务等产业链。
广东地方戏剧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全国地方戏剧普遍不景气,城市市场基本萎缩,许多古老剧种走向衰亡的大背景下,广东地方戏剧凭借各地农村浓郁的民俗文化努力开拓农村戏剧市场,粤东、粤西农村的民俗演戏被誉为我国原生态戏剧演出难得的绿洲。虽然各地方戏剧院团在剧种保护、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市场开拓、院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市场混乱失范,剧团普遍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各剧种、院团依然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
地方政府对地方戏剧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国有戏剧院团定位尴尬,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广东地方戏剧绝大部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责无旁贷,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问题,与国务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保护要求,与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要求,在认识、保护举措上均有较大的距离。其次,广东国有剧团基本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性质,承担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戏剧文化的公益责任,但政府又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秩序不规范的条件下将其推向市场,基本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致使一些不具备市场基础的珍稀剧种剧团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实际上是放任其自然消亡。此外,现行院团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级次层层办团,“小而全”、“散而弱”,很难形成有实力的文化品牌。
许多院团管理机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与市场要求,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能很好地适应、开拓市场,没有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缺乏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有些院团人事制度改革迟迟未能进行,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广东国有戏剧院团普遍存在历史包袱重,排练、办公场地、舞台设备等硬件设施残缺破旧,演出环境较差,演出强度很大,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落差较大等问题,绝大部分县级剧团生存环境恶劣,举步维艰,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广东省国有地方戏剧院团基本上是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目前,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靠演出收入来支付。以湛江市为例,县级剧团全年财政拨款5-20万,勉强支付退休人员工资。即使是市实验雷剧团,由于财政经费拨款较少,演出市场份额少,戏金偏低,剧团没钱交社保金,拖欠社保局社保金,造成职工退休办不了退休手续。县级剧团基本没有排练场,吴川市连一个剧场都没有。雷州市雷剧团既无排练场,又无办公场所,剧团的家是破旧的铁皮棚,热天焗桑拿,冷天身心寒。剧团还存在拖欠社保的情况,职工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现象日趋严重,极大挫伤了演职员的工作热情。绝大多数剧团舞台演出设施陈旧、残缺,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产品,功能效果差,严重影响演出质量。
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骨干艺人、优秀人才无法安心从业,纷纷跳槽转行,导致许多剧团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齐,尤其县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有职称者寥寥无几。二是戏剧人才难招,年轻演职员由于缺少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加上普遍不看好行业前景,难以出类拔萃,难以成为独挡一面的骨干人才、领军人物。据雷州市文广新局对年轻雷剧演职员的调查,具有高中学历的几乎没有,许多人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三是编剧、作曲、导演等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以梅州市为例,汉剧院、市山歌剧团基本上靠几位退休老专家支撑,县剧团则没有专业编剧、作曲、导演。海陆丰四个剧种没有一个专职的编导人员。
稀有剧种有失传的危险。
正字戏、西秦戏、皮影戏、花朝戏、木偶戏等珍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目前正处于高度濒危状态,政府虽然有少量资金扶持,主要还是靠剧团自己找米下锅,勉力支撑,缺少系统的保护举措,尤其是对掌握剧种珍贵遗产的知名老艺人缺少保护,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声腔曲牌和表演特技的抢救和传承缺少资金。西秦戏仅存两个剧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位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人员普遍老化,演员平均年龄逾40岁,演奏员年龄更大,几乎全部是55岁
以上的老乐手,此外还没有专业编创人员。中国戏曲学院地方戏剧研究专家傅谨教授认为,象这种仅余一两个团的稀有剧种,常常因为个别主要演员的离去或者碰到别的什么问题,就会造成剧种的消亡。团长吕维平深有感慨:“一花独放的同时,正是独木难支的尴尬。”
项目发起
广东省拥有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采茶戏、花鼓戏、雷剧、客家山歌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花朝戏、皮影戏、木偶戏等众多地方传统戏剧。这些剧种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岭南艺术瑰宝。在今天传统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剧种、院团面临生存与发展巨大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广东地方戏剧的传承与健康发展,是广东非遗保护与文化强省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某粤剧研究院在对广东各地方剧种的生存状况、文化生态、演出院团的困境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起以粤剧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文化城建设项目。
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820亩,计划投资规模约50亿元。项目规划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化、多功能文化艺术家创新创作交流基地,邀请业界最具影响力的1000名以上粤剧大师、曲艺家、戏剧家、音乐家、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教授、学者及海内外各大戏剧社团、精英人才来项目基地进行创新、创作、交流、演出、居住、学习、文化发掘、艺术品展示、艺术品交易、艺术衍生品开发,以文化、研学、旅游、创新为主题,全面推动项目地文
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千人专家团队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千万人流来中山,引起亿人规模关注、了解中山,弘扬文化,打响项目品牌。
项目前期通过与中国各大戏曲协会、两岸三地戏曲社团、海外社团等机构领导沟通,各协会均表示乐于看到一个宜学、宜创、宜演、宜游、宜娱、宜居、宜商、宜行为一体的粤剧传统艺术文化产业聚集基地项目的建成,将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工作,号召名家团队、戏曲工作者、学者们来基地居住、旅游、创作、交流,建议项目尽快开展,将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粤剧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的发展目标是:以现有820亩土地为龙头和核心区域,借力某粤剧院的强大实力,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持,建立一个国内具有现代化规模效益的最具特点、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的世界级华人文化艺术家交流聚集地,打造国内非物质文化旅游创新桥头堡。
项目规划建设总体思路
建设目标、思路、策略及依据
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建设目标
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文旅、演艺旅游、休闲旅游发展方向为依据,借华南、广东省文旅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以粤剧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娱乐综合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完成“广东与中国文化旅游城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
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建设思路
在详细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交通组织、用地布局、设施支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在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未来业务的需要,合理完善各类设施。
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建设策略
(1)道路交通策略
进行合理的人流量预测,建立便捷畅通的道路组织,形成快捷的人流与货运系统,实现“高效流动”。
(2)土地开发策略
通过对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研究,推导各功能布局模式,确定合理的功能布局结构及用地规划,通过各类型地块控制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地块控制指标体系,为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设施建设策略
根据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发展需求,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正常运营提供有保障的设施服务体系。
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功能定位
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是区域文化旅遊服务系统运行的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的纽带和通道,功能规划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前瞻性原则,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的功能定位既能满足现在居民、游客的需求,又要满足未来居民与游客的需求;
(2)综合性原则,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的功能定位应综合调查的结果、预计旅游人流量与产业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外来竞争压力等许多因素综合确定;
(3)阶段性原则,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的功能应体现不同规划阶段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阶段内的需求变化进行扩展;
(4)层次性原则,中山·粤剧传统文化艺术城的功能应体现出层次性,在发展建设初期应以服务基础性的服务功能为主,而在发展成熟期应逐步拓宽到增值服务功能。
图表5-1整体规划概念性鸟瞰图1
图表5-2整体规划概念性鸟瞰图2
图表5-3整体规划概念性鸟瞰图3
项目规划总征地面积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20亩
其中文旅版块项目包括:粤剧艺术文化传承示范区(470亩)
主要建设内容:粤剧历史博物馆、粤剧100年名人堂、粤剧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戏曲艺术培训学校、非物质文化艺术展览馆、戏曲演艺中心、娱乐休闲中心、粤剧主题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等。
商业地产版块包括:粤剧文旅商业区(350亩)
主要建设内容:粤剧主题商业街、粤剧人才公寓、配套住宅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