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公共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办博物馆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民众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据国家文物局在《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全国经文物、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已有456家,占我国博物馆总数3415家的13.35%。《纲要》提出,到2020年,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从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科技、(当代)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和生态、社区、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得到充分发展,博物馆门类更加齐全,类型结构趋于合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环境优化,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优秀民办博物馆;完成100个包括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中心、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成果推广服务站在内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架构体系建设;博物馆教育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年举办展览数量达到3万个,展示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年观众达到10亿人次。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廉洁化风成俗。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根据实际用地需求,预计主要构建物总建筑面积约76,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
1、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2、粤港澳大湾区非文化遗产展示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3、藏品仓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4、接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5、其他辅助建筑(配电室、门卫、围墙、停车场)若干。
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分两大展厅:
文化自信——“华夏文明”展厅,藏品5000件,含有古代玉器500件,古代青铜300件,古代陶瓷3500件,其它800件;
红色寻梦——“复兴之路”展厅,藏品20000件,含红色藏品15000件,名人手稿3000件,其它20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00件以上,国家二级文物800件以上,国家三级文物2000件以上。
粤港澳大湾区非文化遗产展示馆分非文化遗产展示区和非文化遗产体验区。非文化遗产藏品3200件,体验区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估算约为200亿元。其中,藏品投资约1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20亿元。
图表1-1 项目总投资额度一览表(单位:万元)
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160亿元,占比80%;
申请政府专项扶持资金10亿元(土地按国家相关政策划拨),占比5%;
其他方式(社会赞助等)30亿元,占比15%。
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周期为36个月:
2019年3月-4月,项目立项、审批、选址、规划;
2019年5月-6月,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
2019年7月-2021年12月,项目工程施工阶段;
2022年1月-2月,工程验收,设备安装调试;
2022年5月,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总体工艺流程
按照博物馆的四大基本功能来组织工艺流程。四大基本功能是:文物展品的收藏与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与服务。
目录 1
前言 8
第一章 总论 10
1.1 项目概况 10
1.1.1 项目名称 10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0
1.1.3 项目建设性质 10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0
1.1.5 项目效益预估 11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
1.1.7 资金筹措 12
1.1.8 项目拟建地址 12
1.1.9 建设工期 12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
1.2.1 法律法规 12
1.2.2 有关政策性依据文件 13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13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14
1.5 结论 14
第二章 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5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
2.1.1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深圳市文化软实力 15
2.1.2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5
2.1.3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进程 16
2.1.4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 16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7
2.2.1 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支撑项目可行 17
2.2.2 藏品丰富多样支撑项目可行 18
2.2.3 运营经验丰富支撑项目可行 22
2.2.4 资金及管理团队支撑项目可行 22
2.2.5 经济效益显著支撑项目可行 24
第三章 市场分析 27
3.1 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27
3.1.1 数量逐年增多 27
3.1.2 发展前路障碍依旧 28
3.1.3 民办博物馆发展趋势 28
3.2需求分析 29
3.2.1 观众的构成 29
3.2.2 影响博物馆参观众的因素 30
3.3 需求预测 31
3.3.1 参观人数预测 31
3.4功能定位 32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选址分析 33
4.1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3
4.1.1 地理环境 33
4.1.2 人口 35
4.1.3 经济 36
4.1.4 交通运输 36
4.1.5 文化事业 39
4.2 项目选址方案 39
4.2.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9
5.2.2 选址方案的确定 40
第五章 博物馆工艺设计要求 41
5.1工艺设计的任务 41
5.2 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41
5.3总体工艺流程 43
5.4 文物藏品的收藏与保护 43
5.5 陈列展览设计要求 45
5.5.1 序厅 45
5.5.2 基本陈列展厅工艺要求 46
5.5.3 专题展厅工艺要求 46
5.5.4 临时展览厅工艺要求 46
5.5.5 与展览有关的附属设施 47
5.6 传承教育区 48
5.6.1 学术报告厅工艺要求 48
5.7 配套服务 48
第六章 建设内容和规模 50
6.1 设计依据和原则 50
6.1.1 编制依据 50
6.1.2 建筑设计目标 50
6.1.3 指导思想 51
6.1.4 建设原则 51
6.2 项目建筑方案 52
6.2.1 建筑规模 52
6.2.2 建筑智能化 53
6.3 结构设计方案 53
6.3.1 设计依据 54
6.3.2 结构设计 54
6.4 抗震设计方案 54
6.4.1 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54
6.4.2 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55
6.4.3 结构分析 55
6.4.4 非结构构件 55
6.4.5 结构材料与施工 56
6.5 公用及辅助工程 56
6.5.1 给排水工程 56
6.5.2 变配电工程 57
6.5.3 动力照明及防雷工程 57
6.5.4 消防工程 58
6.5.5 通风及空调系统 58
6.5.6 智能化系统工程 59
6.5.7 楼宇设备智能综合管理系统 60
6.5.8 火灾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 61
6.5.9 室外管网等配套工程 62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63
7.1 环境评价依据及执行标准 63
7.1.1 环境质量标准 63
7.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63
7.2 污染控制目标 63
7.3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
7.3.1 施工期污染排放情况 64
7.3.2 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 64
7.3.3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 65
7.3.4 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 66
7.3.5 固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67
7.3.6 表土保护 67
7.4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68
7.4.1 营运期污染源强分析 68
7.4.2 营运期大气污染防治 69
7.4.3 营运期噪声污染防治 69
7.4.4 绿化 69
7.5 环境保护的建议 69
7.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0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
8.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71
8.1.1 施工作业 71
8.1.2 用电设备 71
8.1.3 电磁辐射 71
8.1.4 室内空气质量 71
8.2 安全措施方案 72
8.3 消防设施 72
8.3.1 消防用水 73
8.3.2 消防设备 73
8.3.3 消防用电 73
第九章 循环经济与节能节水措施 74
9.1 编制依据 74
9.2 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74
9.2.1 绿色设计原则 74
9.2.2 资源最佳利用原则 74
9.2.3 能源消耗最小原则 74
9.2.4 零污染原则 75
9.2.5 技术先进原则 75
9.2.6 加强控制管理,节约能源 75
9.3 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75
9.3.1 规划 75
9.3.2 建筑 76
9.3.3 结构 76
9.3.4 给排水 77
9.3.5 通风与空气调节 77
9.3.6 电气 77
9.3.7 景观 78
9.4 节能措施 79
9.4.1 采取新的节能技术和新工艺 79
9.4.2 公用工程节能措施 79
9.4.3 建筑节能措施 80
9.4.4 其他节能措施 80
9.5 节水方案 80
9.5.1 雨水利用方案 80
9.5.2 节水措施 81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82
10.1 工程建设组织保障 82
10.2 组织机构 82
10.3 人员的培训 83
10.4 人力资源配备 83
第十一章 项目招标 84
11.1 项目招标 84
11.1.1 招标范围 84
11.1.2 招标工作机构人员组成 84
11.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85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6
12.1 投资估算 86
12.1.1 编制说明 86
12.1.2 投资估算 86
12.2 资金筹措 87
第十三章 财务分析 88
13.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88
13.2 编制依据 88
13.3 收入测算 89
13.3.1 预估说明 89
13.3.2 项目营业规模估算 89
13.4 销售税金及附加 89
13.5 成本核算 89
13.5.1 财务费用 89
13.5.2 管理费用 90
13.5.3 销售费用 90
13.5.4 外购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90
13.5.5 总成本核算 90
13.6 财务评价分析 91
13.6.1 盈利能力分析 91
13.6.2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3
13.6.3 项目盈利能力 94
13.7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94
13.8 评价结论 94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95
14.1 结论 95
14.1.1 本项目与产业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95
14.1.2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 95
14.2 建议 95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