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清理幼儿园名称,促进教育公平需要这一小步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12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提出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行动,对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包含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使用“双语”“艺术”“国学”“私塾”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治。
对这项行动,有网友表示不解。只不过是名称而已,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吗?但笔者看来,规范清理幼儿园名称不仅在法律上有必要,还强调了学校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其实,不论是使用“大词”“洋词”,还是幼儿园名称片面强调课程特色、占用公办学校名称,都体现出了对幼儿园的“包装”思维。这种思维,迎合了当下年轻父母对养育孩子的普遍焦虑情绪。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与传统观念相关,也和我国国情有关,可以被理解。但这种心态不仅可能给孩子带来身心压力,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还会助长部分民办学校为逐利而不择手段,擅自提高入学门槛,破坏教育的公平性。父母不能忘记的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竞争,不是做“人上人”,而是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人。
清理规范幼儿园办学名称其实是在向家长们释放一个信号:所有的学校,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这也是在向民办幼儿园发出警示:政府不鼓励制造噱头,标榜优越的行为。虽然单看这一行动,是“治标不治本”,各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差异依旧存在,家长们的观念也暂时无法彻底改变。但推动社会风气向好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需要这引导性的一小步。清理不合格名称并不是想责难教学质量高的幼儿园,也不是想追求绝对公平,而只是想要学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认真办学中;不是想给家长选择学校时增添阻碍,而是想让他们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豁达。
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正常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双减”政策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政策接轨,幼儿园也应该破除不良风气,回归教育初心。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