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资源的保障和管理对于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发展:
一、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总量偏少,分布不均
根据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605.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4%,比2022年增长了8.8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553.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8.2亿立方米¹。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²。而且,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全国约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大北方和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³。
二、水资源供需和消耗:需求增长缓慢,消耗率下降
根据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供水总量和用水总量均为5812.9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2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792.3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92.5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128.1亿立方米¹。
我国用水可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其中农业用水占据了全国每年用水量的绝大部分份额。根据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生活用水863.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30.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3612.4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307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分别为62.14%、17.73%、14.85%和5.28%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用水需求呈现出增长缓慢但结构优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业节能减排的实施、城市节约用水的倡导等措施的效果显著,我国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用水强度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消费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壮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加强推进,我国用水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用水比重逐渐提高。
根据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耗水总量3141.7亿立方米,比2022年下降了1.85%,耗水率54.%。其中,农业耗水量2354.6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74.9%,耗水率65.2%;工业耗水量237.8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7.6%,耗水率23.1%;生活耗水量349.3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11.1%,耗水率40.5%;人工生态环境补水耗水量200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6.4%,耗水率65.2%¹。
我国耗水量和耗水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得益于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推广和普及、用水管理和监测的完善和规范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由于灌溉方式的改进、作物品种的调整、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业耗水量和耗水率大幅下降。
三、水资源污染和治理:污染程度较高,治理力度加大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表水断面优良(Ⅰ~Ⅲ类)比例为75.2%,劣Ⅴ类比例为3.4%;全国地下水断面优良(Ⅰ~Ⅲ类)比例为85.6%,劣Ⅴ类比例为2.1%⁴。
从数据上看,我国水资源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较为严重。一方面,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量仍然较大,且处理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民群众的饮用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水域出现富营养化、缺氧化、酸化等现象,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
为了改善我国水资源污染状况,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治理力度和投入。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排污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和惩罚。另一方面,实施了“十三五”重点流域规划、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建设进展,提高了污染物的截留和净化能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以节约优先为原则,以创新驱动为动力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日趋严峻的供需矛盾,我国将坚持以节约优先为原则,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推动我国水资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
(1)加强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完善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制定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制定节约用水目标和措施、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完善节水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各类用水主体的用水行为,减少不合理和无效的用水,提高单位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
(2)加强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通过建立健全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法律法规、制定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等方式,促进各类用水主体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水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可再生水资源的供给,降低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
(3)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通过加大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和改善、实施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累积,提高水质的改善和保障,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多样性。
(4)加强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提高我国在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水资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行业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和外部环境挑战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国将坚持以节约优先为原则,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推动我国水资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