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金普华设计院!    我们专注:可研报告;规划设计; 商业计划书;网站地图;

400-808-5396

房地产政策最新消息2023年 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来源:房地产政策最新消息2023年 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18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政策调控、市场需求、行业结构、风险防范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本文根据相关数据和报告,对2023年房地产政策和市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woman-showing-with-one-hand-mini-house-real-state-concept-ai-generative_123827-24098.jpg

一、房地产政策:稳中求进,因城施策

2023年,我国房地产政策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住房改善。住房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23年,政策将继续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尤其是改善性需求。一方面,通过降低首付比例、优化按揭利率、简化交易流程等方式,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激发购买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推进现房销售、精装修交付、交房即交证等制度改革,提高商品房质量和安全性,增强购买信心。此外,还将探索共有产权住房等多元化供给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改善需求。

  2. 加强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制度之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手段。2023年,政策将继续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同时,完善长租房政策和监管机制,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护租赁双方合法权益。此外,还将推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3. 防范化解风险。风险防范是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政策将继续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有序处置部分出现问题的企业和项目。一方面,通过出台“三支箭”等措施,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预售监管、完善破产法律、强化责任追究等方式,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4. 推进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模式是房地产业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方向。2023年,政策将继续推进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主要包括消除“三高”(高杠杆、高库存、高依赖)弊端,降低行业金融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行业效率和盈利能力;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促进住房消费升级;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房价调控目标体系、政策工具箱、监测预警机制和责任问责机制,实现房价与居民收入、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平衡。

二、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蓄力待发

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分化调整的态势。总体来看,市场需求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历史水平;市场供给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不足;市场价格有所波动,但仍保持稳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需求:刚改需求回暖,投资需求遏制。2023年上半年,受政策利好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6%,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0.8%,较2022年同期明显回升。其中,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是拉动销售回暖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政策通过降低首付比例、优化按揭利率等方式支持刚性需求释放;另一方面,政策通过放开二胎限购、取消“认房认贷”等方式支持改善性需求释放。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居住品质要求提升,改善性需求也呈现出结构性升级的特征。据克而瑞统计,新建商品住房中,一线城市2023年上半年三房户型成交套数占比达到约51%,较2022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房户型成交套数占比均在57%以上,且比例均较去年有增长趋势。未来,三房户型、四房户型成交比重有望继续提升。而投资性需求则受到政策的有效遏制。政策通过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调控、加强预售监管等方式,有效抑制了投机炒房的动机和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中,住宅占比为87.6%,较2022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办公楼占比为3.8%,较2022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占比为8.6%,较2022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租赁市场的发展,投资性需求将进一步减少。
  1. 市场供给:总量增加,结构不足。2023年上半年,受政策支持和市场回暖的影响,我国商品房开工面积同比增长7.9%,竣工面积同比增长8.4%,供应量有所增加。其中,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长8.1%,竣工面积同比增长9.1%,供应量明显增加;办公楼开工面积同比增长5.6%,竣工面积同比增长4.7%,供应量略有增加;商业营业用房开工面积同比增长9.1%,竣工面积同比增长7.5%,供应量较快增加。然而,从结构上看,市场供给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高端住宅供应过剩,中低端住宅供应不足。据克而瑞统计,新建商品住房中,一线城市2023年上半年均价超过5万元/平方米的项目成交套数占比达到约16%,较2022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均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项目成交套数占比均在10%以上,且比例均较去年有增长趋势。而均价在1万元/平方米以下的项目成交套数占比则普遍下降。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高端住宅的需求将逐渐饱和,而中低端住宅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另一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不足,长租房供应不稳定。据克而瑞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增供应量为约13万套,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10%;全国长租房新增供应量为约50万套,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15%。未来,随着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增加和租赁市场的规范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2. 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局部波动。2023年上半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6%;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7%,环比上涨0.5%。从城市分布看,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而三线城市和部分去库存压力较大的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2%,环比上涨1.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1.0%。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2%,环比上涨0.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3%。未来,随着政策调控的持续实施和市场需求的分化调整,房价将保持总体稳定,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房价将出现差异化的波动。

三、房地产前景:稳中有变,变中有机

展望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保持稳中有变的态势。一方面,政策调控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将呈现出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将保持旺盛,投资性需求将进一步减少,租赁性需求将持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机会:

  1. 品质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住品质要求的提升,消费者对商品房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品质不仅包括建筑质量、设计风格、装修标准等硬件方面,也包括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智慧生活等软件方面。未来,品质将成为商品房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品质高的商品房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2. 产品创新。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房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商品房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未来,商品房产品将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偏好的消费者。例如,共有产权住房、共享住宅、养老住宅、绿色住宅等新型商品房产品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服务升级。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房的体验感和满意度的提高,商品房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生活方式。未来,商品房将需要更多的服务升级,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口碑。例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等方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商品房服务。

  4. 模式转型。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的变化,传统的房地产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未来,房地产业将需要更多的模式转型,以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资本化、国际化、多元化等方式,拓展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通过互联网化、平台化、生态化等方式,提升房地产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社会化、公益化、责任化等方式,增强房地产业的社会价值和公信力。

    总之,2023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稳中求进、变中有机的一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将保持总体稳定,但也将出现分化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将为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品质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模式转型等方面的机会。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和判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