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金普华设计院!    我们专注:可研报告;规划设计; 商业计划书;网站地图;

400-808-5396

2023年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前景及市场趋向分析

来源:2023年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前景及市场趋向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20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构筑物拆除、新建、重建、维修、装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砖瓦、杂土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建筑垃圾处理是指对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转运、调配、处置或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危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约为35亿吨,预计2023年将达到40亿吨。如果不加以有效处理或利用,这些废弃物将占用大量的土地,污染空气和水源,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健康。

construction-site-trash_23-2147625950.jpg

为了有效治理建筑垃圾,国家设定了“十四五”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目标,并给予诸多政策支持与鼓励。2020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省市纷纷出台地方政策规划,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本地建筑垃圾治理提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配套政策。比如:陕西西安市政府要求2022年底前,全市建成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河北省要求到2025年,达到50%以上;湖南省要求至2025年全省规划建设相关基地60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至2030年全省规划建设相关基地75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从重点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效果来看:2019年,35个试点城市 (区) 建筑垃圾的产生总量约13.7亿吨,推算2019年全国建筑垃圾总量不低于35亿吨/年。试点城市通过“临时+永久”及“现场+固定”等布局和模式来设置资源化设施,已建设资源化项目总数为445个,总处理能力3.12亿吨/年,资源化利用率已达22%。从建筑垃圾处理实施和项目来看: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相继在朝阳区东坝、昌平区沙河、平谷区夏各庄、通州区建成4条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置线,可产生年建筑垃圾处理能力270万吨,相关区域90%的建筑垃圾通过专业处置实现变废为宝。截至2021年3月,北京市共设置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厂5处、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86处(主要用于解决集中产生的拆除垃圾),设计资源化处置能力接近每年8000万吨10。同时,还设有建筑垃圾填埋场13处,弃土利用点300余处,用于收纳利用工程弃土。2020年开年来,山西、内蒙古、浙江、云南等省还启动了首个建筑垃圾项目,加快推进本地建筑垃圾治理进程。2021年10月,全国建筑垃圾处理中标项目数量为21项,总投资金额为29.56亿元。同比来看,项目数量增长75%,投资金额增长593.9%;环比来看,项目数量降低4.5%,投资金额增长777.2%。2021年1-10月,全国建筑垃圾处理中标项目合计311项,总投资金额一共103.56亿元。

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经过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转化为再生粗(细)骨料、再生粉体、冗余土等再生材料,利用再生材料又可制备成再生混凝土和砂浆、免烧再生制品等资源化利用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住宅、商业等房地产工程中,既节约了原材料和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占地面积。据前瞻按照每吨建筑垃圾的运输与处置收入在35元左右进行初步测算,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发挥,若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可达到欧美、日韩水平,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可创造万亿价值。

总之,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空间增长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接下来,我们将从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趋势、技术创新、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望2023年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市场趋势: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一方面,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从传统的填埋、堆放方式向资源化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从单一的资源化产品向多元化的资源化产品拓展,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和附加值。例如,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混凝土、再生砂浆、免烧再生制品等产品,可用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工程;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粉体、冗余土等产品,可用于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等领域;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砖、再生瓦等产品,可用于装饰装修等方面。

技术创新: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技术;二是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在收集、运输和处置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新型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分拣系统、智能监测系统、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运输车辆、移动式处置设施等,这些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建筑垃圾的收集效率、运输效率和处置效率,降低成本和污染。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新型技术和产品,如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技术、高强度再生砂浆技术、免烧再生制品技术、再生粉体改性技术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和质量,扩大应用范围和市场需求。

竞争格局: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监管力度;二是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增长速度;三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四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从目前来看,建筑垃圾处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竞争程度不高。但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竞争也将日趋激烈。预计未来几年内,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出现以下几种竞争格局:一是区域性竞争格局,即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并由当地企业或合作企业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任务,形成各自的市场区域和竞争优势;二是专业性竞争格局,即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专注于某一环节或领域的建筑垃圾处理,形成各自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力;三是合作性竞争格局,即不同地区或类型的企业之间通过合作或联盟的方式,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形成互补性和协同性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普华建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热门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