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康养行业是指以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为目的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疗康养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医疗康养行业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据统计,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12.6%。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7%以上,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是我国人口疾病图谱的转变。我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不高。《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3~2013)》显示,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8亿人,其中,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这就意味着我国有巨大的医疗康养服务需求。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医疗康养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医疗康养服务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之巨,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也同样缺乏。
服务人员质量不高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医疗康养服务人员在质量上也存在很大问题。目前,医疗康养服务人员队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职业培训人员,占到队伍的主要部分;另一类是毕业于高校护理专业的人员,但占比很低。
社会职业培训人员的教育水平、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持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大多数家政企业没有建立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导致服务纠纷不断产生。
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他们对医疗康养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更倾向于从事医院护理工作或其他行业工作,而不愿意深入医疗康养机构。即使进入医疗康养行业,也往往面临工作环境、压力、薪资等问题,导致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对策建议
针对医疗康养行业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可以通过提高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提供各种补贴和奖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职业荣誉感和尊重感等方式,激发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等方式,提升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 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用户反馈和投诉的处理等方式,保障医疗康养服务人员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