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它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一大亮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民俗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民俗旅游产品供给也不断丰富和创新,民俗旅游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本文将对2023年民俗旅游行业的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进行概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民俗旅游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 民俗旅游消费特征及偏好
- 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及创新
- 民俗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民俗旅游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2023年,中国民俗旅游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23.6%。2023-2028年,中国民俗旅游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的增长,预计2028年将达到2.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8%。
中国民俗旅游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年份 | 市场规模(亿元) | 同比增长率(%) | 占国内旅游总收入比重(%) |
---|---|---|---|
2023 | 12000 | 15.4 | 23.6 |
2024 | 14000 | 16.7 | 24.1 |
2025 | 16500 | 17.9 | 24.7 |
2026 | 19500 | 18.2 | 25.3 |
2027 | 23000 | 17.9 | 25.9 |
2028 | 25000 | 15.8 | 26.3 |
民俗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等目标和措施,为民俗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居民旅游需求也从单纯的观光游向体验游、主题游、文化游等多元化转变,对民俗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2022年,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俗,占比为32.6%,高于观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拓展视野等其他动机。
民俗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创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民俗旅游产品,如非遗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民宿旅游等,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民俗旅游产品也不断创新和升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等,提升了民俗旅游的体验感和吸引力。
民俗旅游消费特征及偏好
民俗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参与民俗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各种支出,包括交通、住宿、餐饮、门票、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民俗旅游消费的特征及偏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2023年,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5-34岁和5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比为36.2%和28.7%,而18-24岁和35-44岁两个年龄段的占比较低,分别为12.5%和14.8%。这说明,民俗旅游消费者主要是年轻的知识型人群和中老年的退休人群,他们对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兴趣和认同,也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时间自由度。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年龄结构
年龄段 | 占比(%) |
---|---|
18-24岁 | 12.5 |
25-34岁 | 36.2 |
35-44岁 | 14.8 |
45-54岁 | 7.8 |
55岁以上 | 28.7 |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对比。根据同一份报告,2023年,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和西南两个地区,分别占比为32.4%和26.3%,而华北和华中两个地区的占比较低,分别为15.6%和12.7%。这说明,民俗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居民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他们对民俗旅游有着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前者是为了寻求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后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自身的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地域分布
地区 | 占比(%) |
---|---|
华北 | 15.6 |
东北 | 5.3 |
华东 | 32.4 |
华中 | 12.7 |
华南 | 8.1 |
西南 | 26.3 |
西北 | 9.6 |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呈现出中高端消费者的主导。根据同一份报告,2023年,民俗旅游消费者的人均消费额为2800元,高于全国旅游消费者的平均水平(2400元)。其中,高端消费者(人均消费额在5000元以上)占比为18.9%,中端消费者(人均消费额在3000-5000元)占比为36.4%,低端消费者(人均消费额在3000元以下)占比为44.7%。这说明,民俗旅游消费者对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也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价格。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 占比(%) |
---|---|
高端消费者 | 18.9 |
中端消费者 | 36.4 |
低端消费者 | 44.7 |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住宿、餐饮和购物的重要性。根据同一份报告,2023年,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主要分为交通、住宿、餐饮、门票、购物和娱乐六个方面,其中,住宿、餐饮和购物三个方面的消费占比最高,分别为28.6%、26.4%和22.7%,而交通、门票和娱乐三个方面的消费占比较低,分别为9.8%、7.3%和5.2%。这说明,民俗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民俗旅游的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观赏和游览,他们更愿意在民宿、特色餐饮和民俗商品等方面进行消费,以感受和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结构
消费方面 | 占比(%) |
---|---|
交通 | 9.8 |
住宿 | 28.6 |
餐饮 | 26.4 |
门票 | 7.3 |
购物 | 22.7 |
娱乐 | 5.2 |
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及创新
民俗旅游产品是指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和载体,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和活动,包括民俗景点、民俗节庆、民俗表演、民俗体验、民俗教育等。民俗旅游产品的形式及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景点的打造和优化。民俗景点是指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如古村落、古镇、古建筑、民族村寨、民俗博物馆等。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发和利用民俗景点资源,通过修复、保护、展示、宣传等手段,提升了民俗景点的品质和知名度。同时,各地也注重民俗景点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引入现代科技、艺术、设计等元素,增加了民俗景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云南省丽江市]打造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玉龙雪山]等一批具有鲜明纳西族特色的民俗景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等手段,让旅游者感受到纳西族的历史、文化、风情和生活方式。
民俗节庆的举办和推广。民俗节庆是指具有较强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表现力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水灯节、火把节、嘉年华等。近年来,各地积极举办和推广民俗节庆活动,通过组织、参与、观赏、体验等方式,让旅游者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文化氛围。同时,各地也注重民俗节庆活动的创新和融合,通过引入现代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增加了民俗节庆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办了[桂林国际旅游节]、[桂林山水文化节]、[桂林美食节]等一系列具有桂林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美食文化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旅游者。
民俗表演的展示和传播。民俗表演是指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歌舞、戏剧、杂技、曲艺等表演形式,如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秧歌、花鼓戏、皮影戏、木偶戏、腰鼓、舞龙舞狮等。近年来,各地积极展示和传播民俗表演,通过演出、教学、展览、直播等方式,让旅游者欣赏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艺术。同时,各地也注重民俗表演的保护和发展,通过申报、认定、传承、创新等方式,提升了民俗表演的品质和影响力。例如,[北京市]展示了[京剧]、[昆曲]、[相声]等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民俗表演,通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非遗课堂]、举办[非遗节]等方式,让旅游者了解到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格和精神。
民俗体验的提供和参与。民俗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受,获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如制作、穿戴、品尝、学习、交流等。近年来,各地积极提供和参与民俗体验活动,通过设置、安排、引导、反馈等方式,让旅游者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同时,各地也注重民俗体验活动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调查、分析、设计、满足等方式,让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和定制自己想要的民俗体验活动。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提供了[成都茶文化]、[成都美食文化]、[成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具有成都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通过让旅游者品尝[成都小吃]、泡[茶馆]、逛[锦里]、看[歌舞]等方式,让旅游者感受到成都的悠闲、舒适、热情和多彩。
民俗教育的开展和推进。民俗教育是指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和载体,通过教育、培训、指导、考核等方式,提高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素养的过程,如讲座、课程、实践、考试等。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和推进民俗教育活动,通过编制、发布、实施、评估等方式,让旅游者学习和掌握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各地也注重民俗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定、完善、执行、监督等方式,保证民俗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开展了[杭州非遗教育]、[杭州茶文化教育]、[杭州丝绸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杭州特色的民俗教育活动,通过让旅游者参加[非遗课堂]、[茶艺课堂]、[丝绸课堂]等方式,让旅游者学习和掌握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和丝绸文化的精髓和技巧。
民俗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民俗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民俗旅游行业既面临着一些有利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些不利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机遇方面:
- 国家战略的支持和引领。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如[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为民俗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支持和引领。这些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民俗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增强民俗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
- 文化旅游的融合和创新。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的融合和创新,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和特色。文化旅游的融合和创新,将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民俗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民俗旅游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满足和创造民俗旅游的新需求和新体验,激发和释放民俗旅游的新动能和新活力。
-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变革和驱动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有利于提升民俗旅游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优化民俗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拓展民俗旅游的渠道和平台,创新民俗旅游的模式和形式,增强民俗旅游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 挑战方面:
- 疫情防控的影响和压力。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和持续蔓延,给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疫情防控的影响和压力,将不利于恢复和促进民俗旅游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信心,维持和保障民俗旅游的正常运营和安全秩序,应对和解决民俗旅游的经营困难和风险挑战,实现和保持民俗旅游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资源保护的难度和责任。近年来,随着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和责任。资源保护的难度和责任,将不利于平衡和协调民俗旅游的发展和保护,防止和避免民俗旅游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维护和传承民俗旅游的原真性和独特性,保护和弘扬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 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多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和变革,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和多元。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多元,将不利于突出和巩固民俗旅游的优势和特色,适应和满足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和保持民俗旅游的品牌影响和市场份额,应对和抵御民俗旅游的替代性和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