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缓解产能瓶颈,提高企业的供货能力
某集团是国内特种水产饲料龙头企业,致力于全产业链布局。自创立以来,某集团从鳗鲡配合饲料单一品种优势发展到品种多元化,多年来致力于科技研发并迈入行业尖端,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规划。目前,某集团已构建了“原料贸易—饲料—养殖—动保服务—水产品及畜禽产品销售—食品终端”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通了鳗鱼产业链和鸭产业链两条产业链上下游。
图表2-1 某集团营业收入稳步增加
从 2013 年至今,某集团的营业收入逐年上涨,2019年营收达到24.28亿元,同比增长41.72%,2020 年一季度,营收 8.23 亿元,同比增长 132.71%。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后,某集团将投入2.59亿元资金用于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线的建设,计划在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工业区沿海大道旁建设约49.94亩的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于2021年至2023年实现添加剂预混合配合饲料、动物保健品产能合计扩产6000吨,大幅度提升供货能力,显著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突破产能瓶颈,巩固某集团行业领先地位,增强盈利能力,推动公司快速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
升级生产设备,保障产品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自动化设备在工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引入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还能降低出错率以及误差率,极大程度上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核心在于控制工艺,包括材料配比、温度控制以及成品检测等,更具智能化的系统设备使产品控制监督流程更加便捷的同时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某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设备,通过自主研发或定制设备来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某集团持续关注相关设备更新情况,并已根据新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做好设备改进方案。项目实施后,某集团将对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线进行工艺流程优化,合理规划生产线布局,在核心工序引进大型自动化、节能化生产设备及检测试验设备,有效提高产品的品质一致性和可靠性,实现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促进泉州市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产品一流、规模领先、效益优良的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研发基地。随着厂区规模化运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项目在GDP、税收、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将不断加大,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18个,通过产业辐射影响间接带动近千个就业岗位。同时,本项目可带动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其辐射效应、集群效应及规模效应,对地方经济整体的繁荣与增长都将起到广泛和深远的推动作用。
行业概况
特种水产品饲料行业
饲料行业是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市场对于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2020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276.1万吨,同比增长10.4%。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3070.5万吨、同比增长9.8%,浓缩饲料产量1514.8万吨、同比增长22.0%,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594.5万吨、同比增长9.6%。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8922.5万吨、同比增长16.4%,达到2018年历史最高产量的86%;蛋禽饲料产量3351.9万吨、同比增长7.5%,肉禽饲料产量9175.8万吨、同比增长8.4%,反刍动物饲料产量1318.8万吨、同比增长18.9%,均创历史新高;水产饲料产量2123.6万吨、同比下降3.6%;宠物饲料产量96.3万吨、同比增长10.6%;其他饲料产量287.2万吨、同比增长18.7%。从销售方式看,散装饲料总量5897.6万吨,同比增长33.6%,占配合饲料总产量的25.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图表3-1 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产量增长好于水产饲料整体
特种水产配合饲料行业的发展处于快速成长期。我国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产量从 2006 年的 75 万吨增长至 2015 年的 143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4%,高于水产配合饲料行业同期约 5%的平均增速。作为传统行业、民生产业和刚需行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特种水产饲料行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增长性和抗风险能力。随着特种水产动物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配合饲料应用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潜在市场需求将迅速释放,市场空间巨大。
特种水产品需求增长,养殖方式转变,促进特种水产饲料消费。随着我国水产品总量的迅速上升,水产品需求转向“质量型、健康型”的发展趋势,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市场对营养价值高的特种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另外,环保趋严、禁渔期延长促使养殖方式转变,传统捕捞破坏生态环境,水产品养殖更符合可持续发展,作为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水产配合饲料需求量将保持增长势头。
图表3-2 水产品需求加快消费升级
图表3-3 特种水产品需求增长高于普通水产品
特种水产饲料普及率提升。传统的冰鲜杂鱼投喂方式不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且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水产配合饲料的性价比日益显现;当前我国配合饲料整体普及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5 年采用配合饲料方式养殖的水产仅占 21.30%。目前养殖的主要特种水产动物中,鳗鲡、鳖、鲟鱼、鲑鳟等淡水品种饲料普及率较高,但海水鱼配合饲料普及率仍较低,石斑鱼、大黄鱼等海水鱼配合饲料普及率仅在 20%左右。因此,对鲜杂鱼等传统投喂饵料的替代性需求正成为特种水产配合饲料越来越重要的市场空间。
图表3-4 部分特种水产动物的饲料普及率仍然较低
下游水产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市场空间广阔。2018 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 6458 万吨,连续 30 年产量世界第一,其中水产品加工品总量为 2156.9 万吨,包括淡水加工产品 381.8 万吨,海水加工产品 1775 万吨,仅占水产品总量的33.4%,远低于全球 61%的平均水平,我国水产加工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然而,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极度分散,发展粗放,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品牌缺乏、产品品质难以保障以及盈利能力弱等诸多挑战,行业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重视资源环境健康和追求品牌品质的绿色发展方式。
鳗鱼产量与消费需求稳步提升。我国鳗鲡养殖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引进日本养殖技术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成为我国三大养殖水产品之一,产量逐年增加,2017 年我国鳗鱼产量为 26.08 万吨,同比增长 6.54%,出口总量达 4.35 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鳗鱼养殖与出口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鳗鱼消费量也逐年上涨,2017 年国内鳗鱼表观消费量达到21.88 万吨,且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国内鳗鱼供应品质已基本满足各层级消费需求,进口量逐年减少。
人口增长与经济水平提高推动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生鲜模式演进刺激家庭端消费。据世界银行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数量将达到 100 亿,食品需求将上涨约 60%,且饮食结构中肉类占比增加,水产品需求将增长两倍,在未来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刺激下,鳗鱼作为极富营养价值的滋补食品,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另外,生鲜经营模式不断演进,2018 年我国生鲜零售市场总额已达 4.9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2013-2018 年复合增长率达 5.6%,并且,电商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生鲜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便利,生鲜市场的发展有望带来鳗鱼家庭端消费的显著增长。
中国饲料工业市场分析
中国饲料工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0年,受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家禽存栏高位、牛羊产品产销两旺等因素拉动,全国工业饲料产量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9463.3亿元,同比增长17.0%;总营业收入9072.8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饲料产品产值8445.9亿元、营业收入81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6.9%;饲料添加剂产品总产值932.9亿元、营业收入85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2.4%;饲料机械产品产值84.5亿元、营业收入8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8%、32.2%。
全国饲料添加剂产量1390.8万吨,同比增长16.0%。其中,直接制备饲料添加剂产量1296.4万吨,同比增长14.7%;生产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量94.4万吨,同比增长36.8%。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产量分别为369.7万吨、160.3万吨、69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0%、26.0%、17.3%。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新型饲料添加剂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15.1%、22.7%。
配合饲料是现代养殖业的基础,占养殖业成本的60%-70%,配合饲料能满足动物所需的全部营养,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其产品可直接饲喂动物,无须再添加其他单体饲料。目前集约化饲养的蛋鸡、肉鸡、猪等畜禽及鱼、虾、鳗等水产动物,均是直接饲喂配合饲料。
据大量饲养实践表明,配合饲料比传统饲养方式节约饲粮20%-50%,若将中国养猪业的料肉比降至4kg以下,每年仅此一项可节省饲料粮5000万吨。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畜禽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目前仍有1亿多吨粮食及农副产品在农民手中,并以原始、低效的方式用于猪禽饲料。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目前配合饲料加工总量的1.5倍。换言之,即在不增加饲粮的条件下,遁过合理科学地利用饲料至少可增产1000万吨畜产品。
因此,配合饲料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较快,配合饲料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致使配合饲科产销不断增加,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2-2020年,我国配合饲料产量呈增长趋势,仅2013年出现了小幅下降。2020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276.1万吨,同比增长10.4%,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3070.5万吨、同比增长9.8%。
由于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劳动力成本以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升,原来使用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养殖场户也将开始转向使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此外,随着“公司+农户”模式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多,也极大的促进了配合饲料的消费需求。
据测算,未来几年我国配合饲料产量有望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6年的产量规模将突破2.6亿吨。
公司竞争优势
产品优质安全,品牌知名度高
某集团产品市场定位相对高端,品质要求严格,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程可控可追溯,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公司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好的口碑,产品深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公司的“健马”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健马”牌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饲料行业信得过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华龙集团的“华龙”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华龙”畜禽饲料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在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
产品品类齐全,全阶段覆盖
2017年开始,公司积极打造“十条鱼”战略——争取在短期内做到特种水产饲料细分产品十个品种(鳗鲡、大黄鱼、石斑鱼、鲟鱼、鲍鱼海参、鳜鱼、虾、河豚、兰子鱼、龟鳖)的产销量全国第一,产品覆盖养殖全阶段;随着公司新建产能达产以及在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 10 个大区、24 个细分事业部的建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保障原料品质
公司采用集中采购和授权采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组建专业化采购团队;建立原料及其市场价格数据库,对优质鱼粉进行分级;充分利用国内外采购渠道,采取远期采购、现货采购和贸易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控制原料成本,保障优质、充足、稳定、价优的原料供应,控制价格波动风险。
专利研发实力强劲,持续高研发投入
公司研发投入逐年上涨。从 2013 年的 2228 万元增至 2019 年 6761 万元,占营收比例稳定在 3%-4%之间,2019 年占比稍有下降,为 2.78%,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处于行业尖端。
公司十分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研发平台,掌握多项特种水产配合饲料配方和加工核心技术,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鳗配合饲料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大黄鱼配合饲料、种苗微粒子配合饲料等居于国内水产饲料行业先进水平。此外,公司种苗早期配合饲料的成功开发打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民族水产配合饲料制造企业的地位。自主创新已成为公司抢占高端特种水产配合饲料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图表3-5 公司研发投入力度相对行业较大
公司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一把手”人才战略和“258 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各类型专业人才,以充分满足公司产、供、销等公司经营各个环节的需要,形成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人才“高地”,构建精英团队,为公司跨越发展奠定强大人才基础。
全产业链布局,客户粘度高
从饲料到食品有机延伸,从养殖到餐桌构建安全链条,保证环保高效的饲料供应,布局工厂化养殖战略高地,保障供应链安全,多层次质量控制;降低原料成本,消化上游产能,全产业链运作,提升附加值,平缓周期波动,多层次打造业绩增长点。
公司重点打造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饲料、养殖、动保、原料贸易、信息化管理、客户支持服务等业务共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有效节省客户筛选供应商的时间成本及财务成本,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公司积极加强与养殖户间的沟通交流,共享市场最新信息,每年组织产业发展论坛、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形成了较强的客户黏度和忠诚度。
图表3-6 公司实现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