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内容及规模
整个项目总占地预计在1000-1500亩,共分三期建设,打造一个新型环保生态养殖体系,带动当地养殖产业链上下游经济发展、行业进步。其中,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380亩,建设一个技术领先的生态型生猪育肥场;项目二期、三期由于距今落地时间较长,所以本报告只针对一期项目进行主要分析,待到时机成熟后,再对二期、三期项目进行主要阐述,以下一期项目简称“项目”。
一期项目总占地面积38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
(1)新建各类猪舍24330㎡,包括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病猪隔离舍、售猪舍、后备母猪舍、引种隔离舍。
(2)新建兽医诊断实验室836㎡,消毒室、更衣室、淋浴室960㎡;饲料车间及仓库房2600㎡;屠宰用房7800㎡,1000t冷库1200㎡,办公用房3600㎡;员工宿舍3200㎡;食堂2400㎡;门卫、接待室200㎡,有机肥厂房(贮粪池)1200㎡;设备维修、锅炉房等其它用房2000㎡,建筑面积共25996㎡。
(3)新建900m³沼气池二座,计1800m³及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生物净化处理设施,建造事故应急池及沼液贮存池,无害化处理设施(安全填埋井2个)。
(4)相关水电、道路、围墙、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和设备工程。
(5)鱼塘面积约180亩(可排污),通过将猪粪投入沼气池再进入池塘进行“沼—肥—果蔬—鱼”等,或对粪尿污水采用“沼—肥—田”、“沼—肥—果蔬—鱼”等处理和多级利用等形式,实现资源循环和重复利用。
建设周期及进度
项目预计于2018年5-7月完成前期的立项、审批、选址、规划工作;于2018年8-10月完成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于2018年底正式动工,建设期约一年;于2019年底完成工程验收交付并进行相应设备安装;2020年开始,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图表1-1 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图示
项目预计成效
项目建设完成后,年可出栏商品猪36000头,年供应肉品5400吨,同时进行污染治理建设、水产区和蔬菜、水果区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终建成生态化猪场。项目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776.00万元(十年平均,含建设期),具体核算指标参见附件:1.项目十年期营业收入一览表。
项目投资估算
整个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5,000.00万元,项目一期投资估算为8,017.93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17.93万元;
流动资金1,500.00万元。
项目开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蛋白质特别是猪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猪肉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无公害、高瘦肉率的猪肉需求量不断增长。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传统的家庭(散户)养猪数量正在迅速减少,导致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猪肉生产大省的猪肉生产量下滑,使得猪肉供应形势越加严峻。因此,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猪顺应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稳定物价,减缓CPI上涨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发展生态型养殖场则更是符合目前兴起的大力实施绿色GDP战略的形势。
发展畜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内容,而养猪业是高效农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或帮助其自主创业的重要途径。该项目有利于促进海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带动标准化规模养猪的发展,相关联的饲料业、食品业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项目区农民(主要是养猪散户)也由此增加收入。
本项目建立的生态猪场,将强调生物链建立,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以产品优质美味为目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标准、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模式,向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美味的猪肉产品。该项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国内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项目建成将具有极大经济效益,生态猪场的建设完全符合广东市场的导向和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的安全和食用品质,吃上“安全肉”、“美味肉”是近年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同时,猪种的良种化和外系化在提高生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性能的同时却伴随着肉质,主要是口感的下降。如何提高生猪的食用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肉类加工及销售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引进肉质鲜美的优质地方杂交猪种,生产具有本公司特色的商品猪,并有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使用本地发酵牧草育肥生产安全无公害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经生物处理后还田,实现项目区“种——养”生态经济循环,在生产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实现种、养双向盈利,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将引进的杂交猪品种,耐粗饲、抗应激、肉质风味浓郁。多年来,建设单位在猪胴体品质作了详细记录:中期生长迅速,从保育期后期至上市日增重达600g水平,并能大量沉积蛋白质形成瘦肉;胴体细致,骨量较小,膘厚适度,瘦肉率可达50%;脂肪洁白,瘦肉鲜红,纹理细致,肉面干爽,大理石纹均匀而丰富,系水力良好,无PSE肉和DFD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肌内脂肪在3%以上(130公斤体重),肉的风味浓郁芳香,广大消费者十分满意肉的风味和品质。项目产品社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开展的必要性
项目的开展是调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相对而言,海丰县的农业经济仍是以粮食种植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经济形态,产值低,利润少,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急需新的产业切入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面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力地推动传统粮一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一经一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并通过粪污综合利用,形成畜一沼一田等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中最具活力的优质生猪养殖业,将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改变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的经济结构格局,将会极大的增强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
项目的开展是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需求稳步增加。而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占到6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居民肉类消费习惯的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猪肉仍将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类食品。2015年以来,全国性的生猪价格一路攀升,并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使生猪市场供求出现不稳定性,从而使生猪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存在较突出的矛盾,所以,必须建立生猪生产发展的保障机制。由分散、粗放性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项目的开展是提高养猪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
海丰县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型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 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良种母猪严重不足,已不能适应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提高养猪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道路,必须向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转化,必须加速成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必须加快安全、优质型猪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优质型良种猪的供种能力,提高海丰县养猪业良种化程度和生猪生产性能,提升养猪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海丰县不断发展的现代养猪业的生产需求,増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项目开展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建设背景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重视,项目方大力响应政府号召,拟建年出栏36000头生态型生猪育肥场项目,项目的建设具备以下可行性:
(1)我省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良好
一是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发展畜牧业,而且我省毗邻港澳,有利于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畜产品;二是畜禽良种资源非常丰富,全省现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17个,引进及新育成品种(品系)26个,种畜禽场1200多家;三是初步建立了畜禽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动物保护、畜产品安全等四大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宏观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増加涉农补贴规模,养殖业作为保供给、促增收的重要产业,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増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更为全省加快养殖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兽医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已经接连出台。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持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望达到40%以上。同时,全省各地发展生态与健康养殖意识不断増强,涌现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典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4)兽医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兽医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体系将更加健全,基层动物防疫和队伍将更加稳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卫生质畺安全监管机制将更加完善,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将不断増强。
因此,从总体上看,该项目是可行的。
市场分析
国内市场分析
(1)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从我国肉类消费现状看,猪肉消费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将拉动猪肉国内消费刚性增长。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贯彻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制约农村肉类消费因素削弱,农村猪肉消费市场将被激活,其人均猪肉消费如达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500万吨-2000万吨。
(2)城乡市场猪肉消费量不断增长,流通领域畅通,也将带动牲猪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春节前后是猪肉销售旺季,猪肉消费量明显上升。
(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每年将有6.5亿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猪肉消费量将逐年快速增长,猪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猪肉深加工行业的振兴与发展,极大地增加了鲜猪肉的消费量。瘦肉型猪符合现代人们的营养需求,销量逐年上升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已经富裕起来的中上阶层在“吃”的方面,由过去“吃饱”变为现在的“吃好”,由营养不足改变为营养过剩。高蛋白、低脂肪的瘦肉日益受到富裕阶层的重视,因此瘦肉型的商品猪的市场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加。
(5)猪肉产、销区对接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和京津沪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每年生猪调入量将增加1500~1700万头,以满足沿海发达地区对猪肉的需求。
(6)目前,市场以品质较差的杂种猪肉为主,猪肉品质低劣已成为猪肉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供求缺口,发展“优质猪肉”产业,可以提高养猪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生活改善对优质、安全肉的需求。
2017年中国猪肉总产量达到5340万吨,假设每年有一半的消费者愿意消费“优质猪肉”,每年“优质猪肉”的需求量约为2670万吨。事实上,我国猪肉产量和需求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优质猪肉”的潜在需求量要大于这个数据。可见,“优质猪肉”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优质猪肉”生产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广东省生猪生产现状
为研判生猪生产情况,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变化,做好预测预警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关于开展生猪市场情况调查的函》(发改价监中心〔2017〕17号)要求,2017年3月底至4月初,广东省价格部门组织广州、惠州、肇庆、湛江、清远等市价格监测机构开展生猪市场情况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生猪产能恢复缓慢
广东省养猪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生猪出栏3531.94万头,同比下降3.59%,年末生猪存栏2076.05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220.34万头,同比下降1.85%,比2013年下降13.1%。肇庆市2016年生猪出栏407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18.7万头,同比下降1.8%;清远市2016年生猪出栏210.15万头,同比下降2.44%,能繁母猪存栏量14.01万头,同比下降1.48%。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3年的下降,对生猪的生产和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减缓了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广东省2015年、2016年生猪出栏同比均有所下降。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散养户逐步退出
散养户因为资金、猪场管理技术、饲料原料采购等方面没有优势,养殖成本较高,在盈利水平较好的时候难以迅速扩大生产,在猪价低迷的时候又容易亏损,不得不逐步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资金雄厚,饲料、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盈利水平比散养户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近年来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图表3-1 肇庆市近三年年出栏500头以下散养户家数和出栏量
养殖户生产相对理性,猪群结构相对稳定
生猪出栏价格经过近2年的上涨和调整,现在猪价仍然相对较高,养殖利润较为可观,但是部分养殖户担心“猪周期”的到来,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下跌,因而养殖户补栏相对理性,没有盲目进行补栏。目前仔猪价格偏高,如果采取购买仔猪饲养,利润空间较小,甚至出现负利润情况,为了达到节省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的目的,自繁自养成为了当前多数生猪养殖场的主要方式。廉江恒丰猪场反映,该养殖场总存栏量约2万余头,其中肉猪存栏量约3500头,占比约17.5%;能繁母猪2160头(经产2000头,后备160头),占比约10.8%;仔猪约14400头,占比约71.7%;月均出栏量约为3000头,今年以来猪群结构基本稳定。雷州绿科生猪养殖合作社(中规模)反映,该养殖场目前肉猪存栏量1400余头,经产母猪230头,后备母猪40头,30斤以下仔猪700头,近期猪群结构也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