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60.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次为1.7亿人次,旅游收入近6.52万亿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未来度假旅游将成为人们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少、缺、弱、同”等一系列的问题:
图表2-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少:观光多文旅少
传统旅游大多是一般的观光游,以欣赏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为活动主要内容,旅游+文化不够,导致同质化现象常见。当今的旅游者不再像过去只满足于走马观花曾经来过的感觉,他们更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间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体验和感受。缺少文化的旅游只是一种行走,只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才能受到游客的青睐,才能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一些号称5A景区和4A景区等都是靠天然美景取胜,文化元素较少,很难吸引游客故地重游。例如,“江西风景独好”这张名片已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体现更多的内涵是自然,而不是文化。
观光多文旅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不足,旅游发展视野窄小。二是对现有丰富文化底蕴挖掘不够,植入旅游的文化元素太少。因此,一些地方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大多停留在单纯的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创新不够,从而导致目前的文化旅游“两张皮”。
(2)缺:有文化缺故事
在一些名为文化旅游的项目中,看似有文化,但缺少内涵,缺少故事。
有文化缺故事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用好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面,甚至是简单的标签而已。二是没有用现有的文化讲出好故事、讲好故事,没有将文化有机融合为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简单,对于其内涵的“隐形”文化挖掘不足,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等没有和旅游融合。
(3)弱:支撑产业弱
在当前文化旅游项目中,不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这主要归因于文化旅游支撑产业发展不良,致使产品开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产业支撑弱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形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低,不仅开发数量少,而且开发精品少,导致为游客能带走的文创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短缺。二是无形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少,例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在文化旅游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无形的穿透力,但类似的精品还不多。
(4)同:项目同质化问题突出
在全产业层面对项目的生成统筹规划不够,一些相同文化题材的项目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福建各地茶文化题材的文化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
基于以上原因,江西省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在文化旅游领域多年累积的落地实战运营管理经验、团队优势与资源优势,在此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布局阶段和大发展的前夜选择构建中国宜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园建设项目,本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000亩,预计总资金投入为175,000万元,充分糅合我国悠久的历史、长征的艰辛,打造宜游、宜娱、宜居、宜学、宜商、宜行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示范项目。
中国宜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园的发展目标是:以现有1000亩土地,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与项目方的品牌与运营优势,实现一个可行的、务实的、落地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将文化旅游、儿童乐园、旅游演艺、主题酒店、研学、商贸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项目将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从而实现项目“人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发展理念,未来将项目打造成为江西与中国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桥头堡。
图表2-2 项目鸟瞰效果图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宜春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涵。文化旅游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新宜春的重要内涵和任务。
项目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倾力打造国内一流红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需要一系列高效的载体和不同的实现途径,其中文化旅游就是重要的载体和途径之一。旅游体现文化,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激活和发展;旅游的繁荣,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政府和民众的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文化通过旅游载体实现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需要软实力提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支撑城市无法占据发展制高点。纵观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文化旅游业也往往是其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三重的效应。
首先是旅游度假的集聚效应,例如上海的迪士尼乐园。据有关测算,迪士尼的地标效应,每年将为上海提供1000万至1500万的游客流量,从而带动上海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与人们观念中只有小朋友才喜欢去乐园的印象不同,从开园测试情况看,银发族成为迪士尼参观热情极高的主力人群,呈现了较为明显的“长尾”效应。
其次是消费层级的提升。具有游客集散功能的大型度假区满足了游客娱乐、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多维度需求,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国内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
第三是服务精神再造。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而面对南来北往的游客,文化输出的服务是最为繁琐全面,也是最与国际接轨的。这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起着良好的带头作用。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宜春居民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文化创意及旅游景点聚集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宜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宜春硬实力并促进其发挥作用,增强宜春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打造宜春的文化品牌,提高宜春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宜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次,对宜春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城市而言,居民无疑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和主体力量,也是推动城乡“快步前行”的重要动力源。宜春文化软实力深层要素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被内化为宜春居民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能够引领、指导居民们参与城乡建设、推动城乡发展的行为,这种引领与指导作用将贯穿于宜春发展的始终。再次,对宜春的发展的凝聚人心作用。宜春文化软实力深层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宜春居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的体现,有利于宜春居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价值的广泛认同以及团结奋斗精神的生成和拓展。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宜春市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宜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园的发展过程即是项目方利用宜春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来提升自身在资金运筹、影视文化、演艺、娱乐、休闲旅游业等方面的能力,项目集聚辐射作用所带来的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合,将引导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群连锁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文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加上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将同时带动宜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交通传输、城市建设、商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等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其他一二产业的优化。
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十年内将吸引千万游客来宜春,引起国内外游客关注、了解宜春,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极大繁荣生态观光度假产业,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并且可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动就业率。通过调查研究,可见该项目紧密结合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切合宜春市生态环境现实状况,完善相关产业结构调整。
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推动阳坑村现代化进程
(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
(2)“乡村游”促进经济增长多元化。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项目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一个大市场,带动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项目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对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得项目旅游接待村与周边地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 了产业面,形成产业群。
(3)“乡村游”扩大就业机会。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着的效益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加速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发展乡村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促进阳坑村基础设施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阳坑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乡村也会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将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明显改善。
(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乡村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会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加强团结,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民风。为了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方法直到生活习俗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別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宜春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对当地加快社会经济、全域产业经济、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创税创收于本地区,对区域的发展将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文化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中国宜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园的快速发展,就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将极大的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本项目的建设将需要大量的木材、水泥、沙石及铝合金门窗、玻璃、管材及装饰材料等,各类从事建材的承销商、从事建筑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匠技工、民工、运输者、承包商等,都会从项目建设中受益,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大量招聘当地合格的建筑工人。
本项目建成后,开发运营还将为社会提供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从而缓解求职压力,解决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提高人才实力,为宜春市各个行业提供新的机会,提升周边的产业人才档次和人口素质,对当地劳务输出大市场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宜春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为旅游基础设施、文化景观设施、旅游体验设施、智慧旅游、养生休闲、配套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约1000亩,乡村公路约8公里。项目分三个活动区,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第一个活动区——重走长征路,红色主题活动区。“长征路”总长二十五里,路况还原当年红军长征路原貌,含大会师、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巧夺金沙江、遵义会议等项目,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缩影。
第二个活动区——历史文化长廊,分四个部分追塑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即:古老的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羸弱的中国(近代,1840年-1919年)、奋进的中国(现代,1919年-1949年)、前进的中国(当代,1949年至今)。
第三个活动区——生活休闲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主要建设儿童乐园、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休闲娱乐城、旅游度假酒店、绿色果蔬种植体验基地、特色饮食餐厅、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景包含森林、草原、沙滩、原野、湖泊、温泉、大舞台……
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2020年8月~11月,主要完成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规划、立项、工程设计、场地平整、施工准备、招投标等);
2020年12月~2023年5月,主要完成主体施工。如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施工;
2023年6月~7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项目营业规模
项目所在区域300公里范围内,辐射1.1亿人口。项目投入建设后预计十年总收入将达到55.81亿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5,805.44万元规模(十年平均),年均上缴税收约12,731.68万元(含所得税),具体核算指标参见附件:项目十年期营业收入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