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拟在雨花区建设一条连接市中心和新开发区的快速公交(BRT)线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全称为“雨花区快速公交(BRT)一期工程”,简称为“雨花BRT一期工程”。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BRT专用道路约15公里,设置BRT站点18个,配套建设BRT车辆段、指挥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采购BRT车辆100辆,实施BRT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工期为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总投资约为20亿元,资金来源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模式为设计-施工一体化(EPC)模式。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设计运营速度为30公里/小时,设计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2万人次,设计年客运量为1.08亿人次,设计年收入为2.16亿元,设计年运营成本为1.08亿元,设计年净利润为1.08亿元,投资回收期为18.5年。
项目绩效目标为:提高雨花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缓解市中心和新开发区之间的交通压力,降低交通污染排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为:雨花区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也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雨花区人口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特别是市中心和新开发区之间的交通需求量大,交通方式单一,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给城市运行和居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雨花区政府制定了《雨花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0)》,明确提出了建设快速公交(BRT)系统的目标和措施,将BRT作为雨花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快速、高效、安全、舒适、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
项目建设必要性为:建设快速公交(BRT)系统是雨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项目建设可以提高雨花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缓解市中心和新开发区之间的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交通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加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满意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经济效益来看,项目建设可以提高雨花区公共交通的运营收入和利润,降低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和补贴,提高公共交通的投资回报率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促进雨花区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建设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项目需求分析与产出方案
项目需求分析为:根据雨花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0),雨花区快速公交(BRT)系统的总体规划为:建设BRT线路6条,总长约120公里,设置BRT站点约200个,配套建设BRT车辆段、指挥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采购BRT车辆约600辆,实施BRT智能化管理系统。其中,雨花BRT一期工程为规划中的BRT1号线,是连接市中心和新开发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雨花区公共交通的主干线路之一。根据雨花区人口和交通需求预测,雨花BRT一期工程的设计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2万人次,设计年客运量为1.08亿人次,占雨花区公共交通总客运量的约15%。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雨花BRT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为:建设BRT专用道路约15公里,设置BRT站点18个,配套建设BRT车辆段、指挥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采购BRT车辆100辆,实施BRT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标准为: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雨花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项目产出方案为: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雨花BRT一期工程的产出方案为:项目正常运营年份应达到的生产或服务能力为每小时1.2万人次,设计年客运量为1.08亿人次,设计年收入为2.16亿元,设计年运营成本为1.08亿元,设计年净利润为1.08亿元。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以及产出的合理性评价为: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以及产出符合雨花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0)的要求,满足市中心和新开发区之间的交通需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四、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项目选址或选线为: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项目最佳或合理的场址或线路方案,明确拟建项目场址或线路的土地权属、供地方式、土地利用状况、矿产压覆、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涉及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情况。 项目选址或选线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项目要素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用地的来源、方式、面积、用途、性质、取得费用等,以及项目用地的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权证等手续的办理情况。 2. 项目用水的来源、方式、数量、质量、取得费用等,以及项目用水的水资源许可、水土保持方案等手续的办理情况。 3. 项目用电的来源、方式、容量、质量、取得费用等,以及项目用电的供电协议、电力接入方案等手续的办理情况。 4. 项目用气的来源、方式、数量、质量、取得费用等,以及项目用气的供气协议、燃气接入方案等手续的办理情况。 5. 项目所需的其他要素,如原材料、人力资源、物流、信息、金融等,以及项目获取这些要素的条件、渠道、成本等。
五、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
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以及项目建设的法律依据、合同约定、风险分担等。 2. 项目建设的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安全保障、成本控制、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3. 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 4. 项目建设的配套措施,如项目建设的培训、宣传、动员、协调、服务等。
六、项目投资效果评价
项目投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包括项目的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等,以及项目的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等。 2. 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包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制度等,以及项目的环境效益分析等。 3. 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包括项目的就业创收、公共服务、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等。 4. 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影响和贡献,以及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等。
七、项目建议与结论
项目建议与结论是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结和提炼,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的主要特点、优势、劣势、风险等,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等。 2. 项目的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运营方案、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最优选择或最佳组合,以及项目的建设条件、保障措施、实施步骤等。 3. 项目的投资效果、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预期目标、评价结果、影响因素等,以及项目的效益提升、风险防范、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4.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即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是否具备投资条件、是否符合投资要求等,以及项目的投资决策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