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述
中国新材料行业痛点
这些年来,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与产业园区四处开花,国家也公布了新材料产业的扶持计划。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在近些年的确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新材料产业仍然还是表面光鲜,实际上新材料产业目前无论从研、学、产、销....等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痛点,其主要有:
(a)开发方面:重复研发建设
与其他产业相比,新材料的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产业化风险较大,企业需要保持技术的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并愿意持续投入资金研发。
综合考虑这些特点,导致市面上的企业出现“两极分化”:
1、不少企业对于新材料研发不重视,甚至没有研发部门,直接向国外高价购买成熟技术、设备。这样造成的恶果是国内企业基本只能生产低端产品;
2、部分新材料研发科技企业(部门)往往让行业陷入了另一个泥沼之中:重复研发建设。在百度上搜索“新材料研发成果”,结果有1560万条。而尴尬的是,新材料研发成果类别、产品、技术参数很多都几乎相近。大量企业的重复研发,不但造成企业投入成本跟时间成本的浪费,同时研发成果各执一词让产品迅速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b)产品方面:行业标准缺失
没有标准,就无法使用一个公认的准绳来衡量该产品的质量,致使产品和企业真伪难辨、优劣难辨。市面上同样的商品,价格千差万别,势必损害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度。而且,没有标准,高端产品不能区分开来,最终陷入低劣产品的价格战的乱像。所以,行业标准缺失往往被认为行业混乱的源头。作为新兴产物,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领域,标准缺失问题尤其明显。
(c)市场销售方面:数据缺乏,利润空间小
数据缺乏,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粗加工成本,利润极薄。此现象在市场上极度容易陷入价格战厮杀,产能过剩的怪圈。以稀土材料为例:“国内稀土中下游企业实力不足,无法对稀土原材料深加工,无奈只能出口稀土原材料,高价购回高端产品,最终让稀土材料落得个十几块钱卖出去,上千元买回来的悬殊境地”。
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
(a)国家战略对新材料产业的迫切需求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等的关键保障,是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产业总体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其中,基础材料产业总体产能过剩、高端不能完全自给,重点是要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性材料是支撑各高端应用和实施重大战略需要的关键保障材料,重点是有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突破高端制造业战略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
(b)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新材料行业的核心要求
《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新材料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重要发展要求,从而新材料信息技术领域也受到重视。
《规划》提出的发展任务是: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核心要求包括: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项目总体描述
项目通过搭建新材料定制平台和材料大数据服务平台,从研发上采用量子化学模拟、人工智能分析和大数据统计等分析方法,改变原有新材料传统的研发模式(材料气压、温度、分子特性等),缩小盲目尝试的数据研发范围和次数,为新型材料类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新材料研发机构能够高效开发、低成本投入、数据实时反馈,达到新材料研发模式升级的目的;
最终发挥项目的团队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定制服务,其中包含系列数据库、软件包、GUI软件售卖、内置数据、团队合作等个性需求,形成数据定制化、人才共享化、科研专业化的新材料全产业体系,提升新型材料研、学、产、销的国际化竞争力。
图表1-1 项目两大平台诠释表
目前项目进展
自公司成立至今获得社会资本---合肥赛智壹号基金天使轮投资1,000.00万元,主要资金用于研发、数据收集、平台搭建工作,虽然尚未推进市场,但是在业内获得较多国企、央企等研发中心的一致好评(参见图表1-2),项目并在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前期主要用于研发)的情况下2019年一季度营收140.00万元左右。
图表1-2 部分合作企业展示图
截至2019年五月,项目已经完成欧专局、美专局新材料全产业链数据收集与解读,目前已开发化学反应数据库、催化剂数据库、基础化合物数据库、磷化合物数据库、毒性数据库和化学专利数据库等众多化学数据库,以及知识抽取软件、大材库和化学反应提取系统等多套软件。并且已经建立支持化学分子/材料关键词(文字)和结构式(画图)搜索两种搜索模式,可以在百万量级结构数据尺度上进行高准确、低延迟的搜索的大材库。大材库已包含9000万基础化合物、40万晶体材料数据, 具备300万的化合物分子数据,包含mol或者sdf格式的原子坐标参数,基本化学性质内容,以及经理论计算获得的部分理论性质。不仅提高了数据库覆盖面,而且更方便用户查阅。
项目阶段规划
目前,项目研发、运营、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完善,预计2019年下半年推向中国新材料市场,为中国新材料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研发部门提供研、学、产、销等一站式共性、个性、专业定制服务,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在新材料领域打下夯实基础:
图表1-3 项目阶段规划
项目投资亮点
项目在数据研发与服务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导。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对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就目前而言,项目数据稀缺、实用价值、全面性而言,国内并没有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
图表1-4 项目研发领域领先优势
行业壁垒
截至2019年7月,国际上并没有任何一家新材料数据库具备项目的前端运营能力:
从国内市场分析,目前中国行业内领域处于一片空白,如下图:晶泰科技(XtalPi)虽然在前沿的计算物理、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等技术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以上技术的实现,都是基于源头上数据量的庞大与完整,而较多类似于晶泰科技重视研发、智能、计算的公司本身数据的缺失,形成了过程上于数据源的闭环,直接导致研发成果难以落地。可以说,谁掌握了完整、海量的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备注:晶泰科技融资情况---天使轮:1,000.00万元(投放方:未公布)A轮:3,000.00万元RMB(投资方:腾讯);B轮:1,500.00万美金(投资方:红杉中国、谷歌、腾讯);B+轮:4,600.00万美元(投资方:国寿股权投资领投,SIG(海纳亚洲)、雅亿资本跟投)】
图表1-5 部分同行产品服务对比表
国际上以美国Springer Materials SciFinder、英国NextMove software、日本Misumi与德国Ontochem为例,以上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学术发表与数据拓展研发的能力,但是前端的数据获取依然采用的是合作的方式,如:德国Ontochem在国内数据上获取采用的是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而前面我们分析到,国内的研究所本来目前就存在数据信息获取量不足的闭环。
引申扩充能力
合肥某公司影响力随着子平台和分公司的发展将整合现有资源,依托南京大学的南京分公司(仿生材料、医学材料)、中科院微电子所的苏州分公司(半导体材料和微电子器件)、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深圳分公司(低维材料、智能窗材料)、贵州师范学院的贵州分公司(合金与高分子材料)、厦门大学子平台(精细化工)、大连化物所的青岛子平台(工业催化)、武汉先进院子平台(磷化工材料)、北京理工子平台(含能分子材料)等科技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将各地子平台聚焦于特色材料数据的生产和新材料研发,并将数据和成果汇集到合肥母公司。
合肥总公司将负责制定数据标准、开发软件工具、成熟产品开发,汇集各地子平台和分公司的成果与产品,统一定价分配销售,逐步扩大项目在行业内的规模与知名度。
领先的研发专家团队优势
项目主要团队成员都来自量子化学结合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领域内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国际科学前沿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数位材料科学家与科研骨干。目前,公司员工中博士28人(占比65%);硕士4人;本科11人,成员分布均来自物理、化学、能源、数学、电子信息等专业,在材料模拟、数据库建设、检索平台前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各展所长,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实践经验。
材料大数据应用场景及细分领域规模巨大
AI时代大数据优势越来越明显,很多领域都有它的影子,比如冷链物流、货物的供配等,这些领域的企业通过大数据工具成功发展了很多的新业务。大数据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能够精准预测公司产品的销售量,能够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精确锁定营销的范围等。
新材料是工业领域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基础部分,传统的材料产业要想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新材料。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比如美、日、英、韩等在国家的战略定位上都是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此来抢占世界战略性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所以,新材料行业未来必将要利用AI大数据模式来创新升级。
1、从新材料科研应用场景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全国目前一共有1651家新材料产业研发机构(数据来源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此数据不包含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每年专项研发费用高达6,027.80亿元。
2、从新材料生产应用场景分析:
截至2018年,全国涉及新材料生产的企业共26700家,其中A股上市企业约630家,生产总值高达3.8万亿。
3、从新材料产品全球供销应用场景分析:
全球各大知名调研公司数据显示,主流新材料供销行业2020年至少达到2.16万亿美元(不包含较细分的新材料类目)。
备注:全球新材料产品应用场景与种类规模参见附件2。